當前,城鄉二元結構已經阻礙中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,嚴重制約中國經濟轉型。為破除城鄉二元結構、推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,黨的十七大報告和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,要建立以工促農、以城帶鄉長效機制,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。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九年聚焦“三農”,2010年出臺了《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,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》的中央一號文件。2007年12月,湖南長株潭城市群獲批為國家資源節約型、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后,湖南省委、省政府明確提出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“兩型社會”建設有機結合起來,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、農業現代化、新型城鎮化和信息化,力爭率先建成資源節約型、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目標。在這樣的大背景下,作為長沙新城區和長沙大河西先導區建設核心區的望城區,如何以“三化”促“三農”、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,被賦予了重要使命。
望城區是雷鋒的家鄉,位于長沙市西北部,轄10街道、10鄉鎮,總面積969平方公里,人口53.68萬人,2011年5月撤縣設區。2011年,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7.4億元,財政總收入50.8億元,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55元,農民人均純收入13723元。近年來特別是撤縣設區后,望城以“打造省會長沙最亮麗名片、湖南城鄉統籌示范區”為目標,牢牢把握“兩型社會”建設契機,按照“以城帶鄉、以工促農”的發展方針,把工業與農業、城區與鄉村、市民與農民作為一個整體,統籌謀劃,先行先試,大膽突破,初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望城特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路子。2009年以來,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達16.1%,區域綜合競爭實力躍居“全省第二”,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達28%;區域城鎮化率由2009年的41%提高到2011年的48.7%,提高了7.7個百分點;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09年的2.14:1降到2011年的1.88:1,低于全市同期水平;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,年均增長21.2%,特別是2012年上半年增幅達30.4%,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。望城區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方面的成功探索,為我國廣大中西部地區,尤其是大城市近郊區縣發展特色區域經濟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了一個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典型,被專家學者和媒體譽為“望城模式”。
近年來,望城區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,立足自然資源、歷史文化、交通區位優勢,以城鄉統籌促進新型工業化、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、協調、可持續發展,充當了湖南推進城鄉一體化與“兩型社會”建設的先行者角色,對城鄉一體化聯動發展進行了成功探索。“望城模式”以“生態+文化+科技”為核心,以小城鎮建設為抓手,以城鄉規劃為基礎,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,以產業發展為主體,以生態建設為依托,以社會事業發展為保障,突出地方特色、因地制宜,形成了獨具特色、百花齊放的多業態、多形式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。
1.城鄉規劃統籌推進。城鄉規劃是“望城模式”的基礎。望城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、城鄉規劃、土地利用規劃等各項規劃統一起來,建立一體化的規劃管理體制,形成了全區各項規劃建設的“一盤棋”。在產業發展規劃和農業園區規劃建設中,注重整合資源的有效性和布局設計的科學性,區、鄉鎮都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,增強了行動的科學性,減少了發展的盲目性。堅持規劃先行,圍繞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、新型城市化、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的要求,理順了總體規劃、專項規劃、分區規劃、詳細規劃之間的關系,明確各項規劃編制的內容和重點,并將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理念,落實到宏觀規劃研究、總體發展規劃、控制性詳細規劃、建設實施規劃當中,形成了城鄉統籌、相互銜接、符合“兩型”要求的望城全域規劃體系。
2.基礎設施統籌推進。基礎設施建設是“望城模式”的支撐。望城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目標要求,緊緊圍繞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農村社會事業,將政府基本建設的增量主要用于農業和農村,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轉向農村,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。同時,加強支撐現代農業的基礎建設,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,建設和改造通鄉通村公路,加快發展農村清潔能源,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。以提升水利效率為重點,加快建設中小型農田水利,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,精心打造農田水利示范區,發展景觀水利和生態水利等休閑設施,實現生產保障、景觀效應、產業帶動、社會服務等功能的有機統一。望城逐步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無縫對接,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。
3.產業發展統籌推進。產業發展是“望城模式”的主體。望城根據區位條件、資源稟賦、市場需求特征及其相應條件,全面規劃、因地制宜、積極引導,統籌推進一、二、三產業,不斷完善產業發展體系。積極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,實現農業結構的優化;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,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,促進產加銷、貿工農一體化;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,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;積極發展新型能源、新型材料、新型環保、新型醫藥、新型制造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,加快產業的升級換代;大力發展低碳經濟、綠色經濟、循環經濟,積極推進產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、分散布局向集中布局的轉變;著力發展商貿服務業,構建長沙區域消費的新熱點。
4.生態建設統籌推進。生態建設是“望城模式”的依托。望城按照“兩型社會”建設要求,樹立“綠色GDP”發展理念,突破傳統發展模式,走生產發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。把生態文明、山水特色、歷史神韻融入景觀建設之中,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人文景觀建設。立足山水資源,強化生態控制功能,合理利用自然山體、水體,著力保護濕地、綠地、林地,留住青山綠水、藍天白云。加強生態環境建設,實施環境綜合整治,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,大力推進主干道路兩廂綠化,構建全方位、立體化的城鄉綠化體系。堅持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、文化挖掘與風貌塑造、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并重,建設生態工業、生態服務、生態農業。緊密結合生態區、生態軸和生態網建設,堅持城區、城鎮、村莊“三位一體”,水網、路網、林網“三網合一”,喬木、灌木、草地“三頭并舉”,生態林、產業林、景觀林“三林共建”,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。
5.社會事業統籌推進。社會事業是“望城模式”的保障。望城加快社會事業管理制度改革,加大對社會事業的投入力度,文化、科技教育、醫療衛生、就業與保障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,這是“望城模式”得以穩步展開的保障。在文化方面,望城把廣大農村納入文化工作的視野,從保障最基層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著手,加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,充分挖掘民間文化資源,大力促進農村文化市場健康發展。在科技教育方面,望城堅持科教興區、科技興業,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,被列為湖南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。在醫療衛生方面,望城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,全區所有鄉鎮衛生院實行零差率銷售,減輕了群眾就醫負擔;大力加強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,優化了城鄉醫療衛生服務。在就業與保障方面,望城積極開展訂單式、定向式就業培訓,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;大力推進救災救濟和社會救助,城鄉低保實現了應保盡保。